男孩非常抵触,双脚乱跺、大哭大闹,扯着爸爸的裤腿求饶:爸爸,求求你了,我不要,求求你抱我…
男人再次上大分:我觉得老大现在情绪太不稳定,因为妈妈带得多,他没有接触到男性身上刚硬的部分;
在人人发言都注意政治正确,反爹味运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,生怕哪个标点符号安错位置,给自己招致“杀身之祸”的当下…
居然还有人如此胆大包天,如此直言不讳把内心真实想法,面不改色地公之于国产观众…
这是典型的“男主外,女主内”的家庭模式:妈妈作为全职主妇,照顾两个儿子:爸爸在外工作养家。
在寸土寸金的上海,一家四口住着大平层,收入可观的黄炎,在物质经济上能很好支撑起全家的生活。
家里多了个人,劳动量变大,但干活儿的始终只有一个妈:家务、带孩子、接送孩子;
但彼时还是男友的黄炎,对女友忙碌的工作感到不满,傅潇倩为了不损伤两人的感情,放弃了所有工作,早早结婚。
妻子傅潇倩直言:如果我有一份工作,或许和他(丈夫)的相处模式就会不一样,我可能会有更多的话语权。
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,育儿的工作越来越艰辛,妈妈想让爸爸加入到育儿的工作里来,但爸爸没时间,也没有兴趣。
老大滚滚四岁了,最近在幼儿园,看了一部安全教育片,孩子对扶手电梯的安全风险隐患想象太强,以至于看见所有正在运作的电梯,都感到恐惧。
2月14日,亲子类综艺《我们的爸爸》在爱优腾三个平台同步播出,暂未出分。
节目请来三组有着各自相处和教育问题的父子/父女,通过场外的智囊团成员,观察对照他们的日常生活,说出每个家庭里存在的冲突和解决方法。
这几年,内娱出现了不少不同题材的真人秀:恋爱类、婚配类、竞技类、烹饪类、选秀类、音乐类、旅游类…
几朵金花外出旅游特辑《一路繁花》、强迫一群208w穷游的《花儿与少年》系列;
还有在网络上掀起腥风血雨、滔天巨浪,让无数年轻男女变身两性情感专家、坚决恐婚恐育、恐男恐女的《再见爱人》…
这些节目给平台和嘉宾都带去了巨大的流量和讨论度,有的娱乐了大众,有的对大众的乳腺结节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害。
节目中的嘉宾,会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,要么成为观众的掌上明珠,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对他的赞美和艳羡;
要么,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,负责接住四面八方铺天盖地的辱骂、指责、嘲讽甚至诅咒,在千夫所指的境地中,最好双膝跪地、诚心忏悔…
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:被输送信息一方的我们,只是和片中嘉宾一样,被拥有绝对编撰权的甲方节目组,塑造的傀儡?
《我们的爸爸》里,三组参加节目的亲子,有两组家庭,都是在社交网络上拥有一定粉丝量的博主;
每一集节目的播出,都能预见热搜词条,能预言评论区对嘉宾的口诛笔伐,深谙互联网生态的节目组,在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
看着黄炎的孩子,几次三番在父母的争吵、冷战,在父亲的“勇气训练”中沉默和大哭,更不知道这样的画面,到底是这个家庭的日常,还是节目组的引导和表演要求时…
观众会同情片中的妈妈没有话语权、会指责大男子主义的爸爸、会和场外的智囊团达成统一战线,义愤填膺…
却会忘了,在传播过程中,成年人在镜头前能被看见的情绪、将会出现的镜头,或许都只是剪辑师和编导精心炮制、去头掐尾的剧本,情节和桥段的真实性,都要打上一个问号。
难怪有观众评价:第一次觉得真人秀是造孽的…大人怎么达成屏幕协议都是为了流量,无辜的是孩子。
作为生活类综艺,其出发点,应该探讨真实的烦恼和话题,实打实地看见求助者和参与者的需求,这是节目的积极意义。
同时,节目组应该告知风险,双方都应该清楚节目播出后的后果,尽最大能力降低素人遭受网络暴力的可能。
一个如此排斥上节目,也坦言“绝不会因为外界评价有丝毫改变”的爸爸,答应上节目的初衷是什么?
节目播出半个月,没有过大热度,但看过的网友,对这位爸爸的声讨和不满已经相当强烈。
节目组在初期人物调研和接触中,了解这个嘉宾身上叹为观止的问题后,应该不难推测节目播出后可能引发的,对素人而言并不友善的讨论,前者有没有对后者做好充足的风险告知?
杨子,当下最五毒俱全也最人人喊打的“爹之模板”,他的一言一行,都是素材。
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,都只是满足了大众“你可别说话了爹味太冲了”的,迎合了跳梁小丑既视感。
这样的情节,不正重复了《再见爱人》里,蔡明、倪萍对杨子和黄圣依两口子的盘问吗?
节目组这番操作,不得不让人揣测:这种严丝合缝的复制,对于尖锐话题的榫卯切入,除了不怀好意地挑起矛盾、引发流量话题,在一个亲子类的节目中,到底有什么必要呢?
从节目组到嘉宾到智囊团,他们的出发点,在极其戏剧性的行为诱导下,都耐人寻味…
对于明星和网红而言,在镜头面前展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关系隐私,以换取流量和曝光率,边界越来越模糊,题材涵盖也慢慢变得广。
人类天然对他人的隐私有好奇,作为公众人物,在保证公序良俗的前提下,娱乐大众、讨好观众,某程度上,也是工作的一部分。
但作为素人,无论是不是出于自愿,作为手握更大资源和权力的系统,都不应该去允许和助长这种意愿和情绪。
单拎出一个场景,对素人个体进行审判的行为,不仅霸道和不公,其后续引发的对个体的种种伤害,甚至对社会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,产生无形或有形的损害…
在一种极致的追捧或鄙夷的情绪下,观众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围剿和唾弃,冠以人格、精神疾病、品质障碍和污点的行为…
本身就是在剪辑、旁白、弹幕、评论等营销手段下,被早已设定好的程序弹出、情绪爆破…
在保证某些特定的程度的舆论监督和自由前提下,对一个个体的指摘、批评、窥探和评论,边界和力度的把控,要不要再三思量?
而当我们的社会,把所有力气和目光,都越来越习惯指向个体、指向更容易、更被允许谈论和指点的私德关系…
更甚者,当我们不被允许和谈论看见那个,指挥按下开关键的,强大的、无所不在也全知全能的系统时…
当我们过于沉迷“个体叙事”时,是否还有另一种叙事,不被鼓励知晓,却更可以让我们去探讨和触碰?
作为普通人,能做的,或许是在每次围猎个体前,多想一步:我和对方,不过是藩篱内的不同阵营…
这女的跑夜店认识这男的 大学没毕业就有了 生了二胎办了婚礼 一毛钱不挣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有个毛线发言权 这男的要是路边搬砖的人 这女的能找他吗 做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再说她在小红书上秀恩爱 怼人可开心了
现在除了王牌,别的什么综艺都不想看[捂脸]包括唱歌类,天天都是那些人,唱着90年代港星唱过的歌,简直难看的不得了。
娱乐综艺类博主 记录和分享喜剧中的美好 喜人,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要对欢笑的追求不变,喜剧会永远奔流向前